10月30日,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决赛在贵州大学落下帷幕。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在本届赛事中共获奖16项,其中一等奖5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7项,总积分位居省属高校第3位,刷新了校(院)在“大挑”国赛参赛历史上获奖数量、获奖层次、参与率的历史纪录。
国奖纪实
“挑战杯”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中国社科院、全国学联和承办地省级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竞赛活动,被誉为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奥林匹克”盛会。
本届“挑战杯”竞赛以“科创筑梦,挑战未来”为主题,搭建主体赛、“揭榜挂帅”专项赛、红色专项活动、“黑科技”展示活动有机组成的“1+1+2”赛事整体架构,竞赛共吸引全国2000多所高校、40余万件作品、250多万名学生参赛。
主体赛
主题赛事中,校(院)共获奖6项(每所高校上限6项),其中有4项为本科生项目。菏泽校区(分院)本科生组《关键医药中间体频哪酮创新清洁生产技术开发》荣获一等奖,是校(院)历史上首次有自然科学类项目获此殊荣。
生工学部本科生组《一芯寻泌--基于化学改性技术与 ML--SELEX法的结直肠癌早筛微流控芯片》、研究生组《环境污染物神经损伤风险的斑马鱼活体快检体系》、轻工学部本科生组《低成本纤维素原料的全组分高值化利用研究》3个项目荣获国赛二等奖。
化药学部本科生项目《新型柔性透明可拉伸超疏水材料》、计算学部研究生组《“逐光探瑕”--玻璃容器缺陷智能高效检测系统及工业应用》2个项目荣获国赛三等奖。
专项赛
在“揭榜挂帅”专项赛中,计算学部研究生组《信创之光:基于山河超算的国产知识图谱应用平台》荣获国赛一等奖。
在红色专项展示活动中,共有3个项目荣获国奖,均为本科生项目,同时是校(院)首次在该赛道获得国奖。其中政法学院《黄河精神薪火传,三涧溪村展“家”颜——寻访齐鲁样板村的产业发展机理与传承路径》荣获国赛一等奖,经管学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以志愿军抗美援朝精神为切入的实地调研》荣获国赛二等奖,政法学院《黄河红色文化育人价值实现的体系研究——基于东营地区党员精神家庭传承的实地调研》荣获国赛三等奖。
在“黑科技”展示活动中,共有6个项目荣获国奖,其中有3项为本科生项目。菏泽校区(分院)本科生组《关键药用中间体3,3-二甲基-2-丁酮制备所需催化剂的技术开发》、计算学部研究生组《基于YOLOv7的智能化光纤分布式管道安全检测系统的研发与应用》2个项目荣获全国“恒星级”(一等奖)作品, 这是校(院)首次在该赛道中荣获“恒星级”奖项。生工学部研究生组《负载生物合成蛇毒高效止血新因子的炭基功能敷料》、计算学部本科生组《基于山河平台的道路异常检测系统》、光电学部研究生组《基于弹性波监测的地下空间应力成像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菏泽校区(分院)本科生组《抗癌药关键中间体氧头孢烯的缩合剂开发》4个项目荣获全国“卫星级”(三等奖)作品。
团队介绍
《关键医药中间体频哪酮创新清洁生产技术开发》
指导老师:程伟、赵培玉、尹延超
团队成员:赵志远、刘厉、张欣冉
常凯峰、单秉泉、魏依诺、李文杰、马赫
团队针对现有技术缺陷开发出了频哪酮创新清洁生产技术,采用“一锅法”的生产方式,降低了生产成本,首创新型复合镧系催化剂,提高反应转化率并实现废酸的循环利用,生产的频哪酮产品纯度远超国际标准,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的技术空白,成功实现了高品质频哪酮的进口替代,打破了国外垄断。本项目已成功在企业实现转化,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频哪酮是抗癌新药达拉菲尼等16种药物的关键中间体,市场规模达200亿元,且每年有近30%的增长,市场需求广阔。
该技术为国内首创,经山东省科技成果评价达国内领先水平,已申报PCT国际专利1项,国家发明专利8项,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目前已发表中文核心1篇, SCI 3篇,项目获得多项省市级荣誉,团队创新事迹被媒体报道20余次,获得社会广泛认可。
《“黄河精神薪火传,三涧溪村展家”颜--寻访齐鲁样板村的产业发展机理与传承路径》
指导教师:李楠、贺晴晴、贾利静
团队成员:杜天乐、崔荣腾、刘圣烨
董一名、李鑫田
政法学院乡睦日臻团队一直致力研究黄河流域乡村产业发展,以空间社会学理论为依托,建构乡村产业发展的流动空间,在流动空间内文化作为空间主要符号实现空间内各要素的串联,从而实现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文化激活乡村资源、用文化打造乡村美丽空间,探索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之路。
《信创之光:基于山河超算的国产知识图谱应用平台》
指导老师:丁伟、张玮
团队成员:褚昊翔、张烨、张晓函
戴张浩、张欣越、戚一凡
张童、田长乐、耿俊杰
根据赛题要求,团队依托山河超级计算平台,实现了模型的训练与系统的部署,基于给定的数据集,采用小样本训练、大样本聚类、领域模型迁移的三步走策略,顺利完成了赛题的任务要求,并基于改进的抽取模型与聚类算法使得算法准确度大幅提升。同时,团队将项目完整部署在国产山河超算平台上,达到了促使应用平台更安全、更快速、更便捷的目的。
今后团队将在校(院)对科技创新的支持下,坚持创新,努力开拓,带领学生继续为校(院)事业发展增光添彩。
《环境污染物神经损伤风险的斑马鱼活体快检体系》
指导老师:靳梦、李宁
团队成员:史雨鑫、王传森、叶海成
刘思宇、高鑫、王宝堃、牟蕾、高代丽
随着社会发展,复杂多样的污染物会持久留存在环境中,高度敏感的神经系统更易受到影响,危害巨大。针对现有神经毒性检测方法的局限性,我们遴选出灵敏度高的斑马鱼作为检测载体,利用转基因技术使神经元件带上荧光标记,筛选神经损伤特异性指标,设计高通量检测模块,采集神经电信号微弱变化,不断提高检测通量,可及时预警污染物致神经系统疾病的风险。应用该体系,可为工业废料、生活污水等多个场景的污染物进行检测。作品秉承解决环境污染无法快速检测的棘手问题,也有助于增强企业环保责任,提高全民环保意识。“环境鱼测”团队立志为守护健康中国贡献青年力量。
《一芯寻泌——基于化学改性技术与ML-SELEX法的结直肠癌早筛微流控芯片》
指导教师:丁烽、吴同发、黄晓文
团队成员:于小涵、王鑫彤、董欣洁
张静雯、田欣冉、苏舒鑫、曾悦、闵潇潇
本项目所针对的结直肠癌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具有早期发现难、治愈率低、预后差的特点。本项目设计新型微流控芯片,独创ML-SELEX适配体筛选技术,利用APTES和PDA对芯片内表面进行化学改性,提高结直肠癌细胞外泌体捕获率。选用结直肠癌外泌体特异性蛋白CD9和SORL1为联合检测靶点,实现高适配体负载量的超薄微流控芯片的构造。将基于流线的降速结构和基于过滤的捕获结构有机整合,准确捕捉和固定外泌体,依据基于荧光图像的结直肠癌判定标准完成简便、准确、经济有效的结直肠癌早期筛查。
《低成本纤维素原料的全组分高值化利用研究》
指导教师:夏光美、徐振、贾鹏
项目成员:季晓倩、夏新群、张倩
周绮雯、彭健峰、由久浩、王子浩、王婕
生活固废的回收再利用存在产量大、难回收、回收后附加值低三大痛点,团队结合专业优势,成功筛选出5类富含纤维素的生活固废,开启了低成本纤维素原料的全组分高值化利用之旅。历经900多个日夜的不断实践,团队成功实现了废弃涤棉纺织品、废弃棉纺织品、废弃竹浆基一次性纸杯、废弃木浆基一次性纸杯、废弃瓦楞纸的全组分高值化利用,同时,针对不同的原料和产品特性,开发出了“分离溶解”一体化、“原位”复合、“一锅法”溶解等8项新工艺,成功制备出再生纤维素膜和聚酯膜、纸塑复合体等副产品,并经技术创新,实现了产品升级,升级产品可应用于功能性包装和光管理新能源等领域。经过团队的共同努力,已取得研究成果34项,其中国际论文10篇,学生作为第一或共一作者7篇,总影响因子57.40,国际专利3项,国内专利3项,团队始终在践行做有用的学问,把科研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固废资源化利用,功在当今,利在千秋!
夺奖之旅
校(院)高度重视“挑战杯”系列赛事,将其视为服务学科建设和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重要抓手,在备赛期间就赛事推进进行重点部署,在遴选和打磨项目过程中以切实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发展需求为目标追求,充分提供各学部(学院)实验室场地、专业教师指导、经费支持等优质资源,邀请校内外权威专家对参赛学生进行近距离深度指导。
为保证专业精度,呈现最好比赛状态,各参赛团队认真准备,与指导老师开展专项辅导、模拟演练和培训,合理布置展区,精心设计制作文本、视频、PPT、展板等答辩材料,不断提升作品质量。
比赛期间,副校(院)长乔丙武亲赴比赛现场,慰问参赛师生。他高度赞扬了参赛师生的拼搏精神,鼓励同学们在科学研究中敢于尝试新思路、新方案,努力发挥创造力与创新精神,把本次竞赛作为挑战自我、锤炼自我的平台,以昂扬的斗志展现出工大(科院)学子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青春风采。